數位單眼相機
數位單眼相機演變的速度之快,可說完全超乎在下的想像,記得1999年Nikon D1推出時,在下有幸稍稍把玩過一下,當時手上握著售價超過台幣二十萬的機身(日本定價為¥650,000-),心理的感動實在難以形容,當時D1的出現廣為報社、電子媒體所購買採用,因為它是當時最便宜的數位單眼相機,那時候Canon雖然有一台六百萬畫素,焦長轉換率1.3x的EOS D6000單眼數位機身,不過日幣定價高達¥3,600,000-,不要懷疑在下沒打錯,EOS D6000折合台幣超過百萬,所以D1的二十萬在當時還真可算是廉價!
當年D1的感測器為23.7x15.6mm大小的CCD,也就是APS-C片幅,焦長轉換率為1.5x,解析度274 萬像素,能拍攝紀錄2012 x 1324大小的數位照片......目前一些照相手機畫素都還比較高,現在回想起來突然懷疑當年真不知道在感動啥,當時手上服役的Nikon COOLPIX 950好歹也有兩百多萬畫素,唯一的差別在於Nikon D1是部數位單眼相機。
▲ 可以轉頭的 CP 950 是在下因為工作而最早接觸的數位相機。
▲ 當時也有玩過機身要27萬台幣的 D1,以當時的畫質來說,實在不值得這樣的價錢。
數位單眼相機到底有啥好?在使用135底片的相機中,單眼相機和一般傻相機的最大差別在於一個能夠換鏡頭一個不行,難道說能換鏡頭的數位單眼相機就一定比較好?當年這些問號可是困擾了在下好久,其實能交換鏡頭對於影像品質、焦長自然有所幫助,而SLR與傻瓜相機除交換鏡頭能力,機身性能當然也有很大差距,SLR不論是對焦、測光、快門....等功能都會強許多,但DSLR和消費DC之間的差別,可就不只是SLR與傻瓜相機那樣單純,因為其中還有一項影響成像的關鍵~感測器。
▲ CP 990 在倫敦街頭拍的小酒館,314萬畫素的表現算是不錯囉!
▲ 同樣以 CP 990 拍攝的倫敦橋,Dpreview 經常出現的場景之一。
Size Does Matter!
數位相機與底片機最大的差別在於所使用的感光元件不同,而和底片一樣的是感光元件越大越好,同樣的影 像用120底片與135底片去拍,由於120能記錄的細節較多,最終輸出時自然能展現出更好的畫質,而且越大差越多(只輸很小的話那就沒有使用120底片的意義了)。
而DSLR與消費DC之間的差別除機身性能外,紀錄能力方面有點像是120與135底片,一般來說DSLR所使用的感測器面積都會比消費DC來的大(就算是Olympus的4/3系統也比一般DC感測器要大許多),面積越大所能紀錄的光線值越多,拍攝出來的畫面自然更加細膩,所以撇開一些細節處理技術不談,數位相機的感測面積越大、畫素越高,記錄的影像的能力自然越好,這點是無庸置疑的!
所以說,當年Nikon D1所拍攝出的影像,自然要比感測面積只有小指指甲大小(1/2" )的COOLPIX 950好太多。而以目前來說,一般消費型DC就算畫素高達千萬,但那也只是透過製程的改良讓感測器的來列更為緊密,感測器面積大多還是以1/1.8"(7x5mm)為主,相較之下一般DSLR APS-C Size的感測器就算只有六百萬畫素,但較大的感測器面積(24x16mm)讓它能夠紀錄更多的光線,所以就算解析度上沒有千萬畫素DC來的高,但就畫質、顏色以及雜訊抑制方面,還是DSLR佔有優勢。
也因為感測面積這點,讓在下最近對Sigma的定焦數位相機DP-1有濃厚的興趣,畢竟它採用了X3感光元件(比Ricoh的GR Digital 有誠意多了),而且是APS-C片幅,有了這樣的感測元件加上自家的鏡頭技術(雖然是副廠,但好歹也是專業光學大廠),怎看都覺得很殺,不過一切還是要等Sample出來之後才能做評判。
低價DSLR的震撼
看著Nikon的D1席捲市場,從古早以前就是Nikon死對頭的Canon自然不是滋味,除了以D30、D1、D60、10D迎戰Nikon之外,更在2003年7月推出低價DSLR~EOS 300D(EOS Kiss Digital、Digital Rebel),當時以台幣三萬出頭的售價在世界各地引發旋風,而當時在下只是玩玩消費DC而已,也沒打算「錢」進DSLR,一直到2004年時趁著「讓機」升級的機會,才偷偷上了六百萬畫素的EOS 300D,雖然機身等級和當年的D1有很大一段差距,但感測器面積與畫素可都是有拼的,不過短短三年的時間,不要說畫素提升,價錢更是天差地遠,唉~1999年手握D1的在下怎想得到,四年之後六百萬畫素的DSLR機身居然只要三萬台幣!
▲ Canon EOS 350D with EF-S 18-55 F3.5/5.6 初代鏡
第一顆鏡頭
在買不起D70的前提下,唯一選擇當然就是EOS 300D,而入手時也沒考慮啥鏡頭,因為買得起的也就只有Kit所附的EF-S18-55mm F3.5-5.6這顆而已,在店面操作時只覺得對焦速度、快門反應要比傻瓜DC強太多,於是就這樣跨入DSLR的敗家地獄中,開啟一連串的掙扎、盼望與渴望。這第一顆鏡頭~EF-S18-55mm F3.5-5.6,是Canon為了降低DSLR入門門檻所特別設計的低價鏡頭,目的就是讓使用者能夠以最低的花費嚐到DSLR的甜頭後,利用這顆鏡頭的不足之處,讓大家產生更多對鏡頭的需求,接著只好花更多的錢買更多的鏡頭。
▲ 被稱為塑膠玩具的EF-S18-55mm F3.5-5.6
不過從2004年進入DSLR後到現在,在下廣角28mm焦段唯一的鏡頭,還是這顆被稱為塑膠玩具的EF-S18-55mm F3.5-5.6。
▲ 在下的第一顆交換鏡頭 ~ Canon EF-S 18-55mm F3.5/5.6
▲ 雖然是玩具鏡,但是在廣角端方面目前還是完全以他為主打。
為DSLR新開發的EF-S接環
這顆玩具鏡為「數位專用」鏡,Canon為了讓標準EF鏡和「數位專用」鏡有所區分,特別在EF接環上另外搞出了所謂「EF-S」接環,而EF-S接環又必須相容於EF,結果變成一機兩制,而且只有「非專業」機身才能使用EF-S接環。說實在這樣搞實在有點麻煩,因為如果現在擁有EF-S鏡,未來不小心上專業機身時,這些EF-S鏡將無法繼續被使用,這樣一來使得大家在買這些「數位專用」鏡時,心中多少有點疙瘩,畢竟對大多數使用者而言,機身屬於消耗品,操作一段時間之後總是要更換,但鏡頭的使用壽命總是比較長,往往一顆鏡頭可能會搭過多台機身,購買EF-S鏡或許在規格與價位上能夠達到平衡,但就長遠來看確有著「升級機身後將無法使用」的問題,對變化幅度驚人的DSLR來說,有這樣的顧慮可是一點也不過。
所以啦~!如果說真需要某些焦段而必須遷就「數位專用」鏡,個人覺得副廠所推出的專用鏡比EF-S鏡要好些,雖然上大片幅機身時還是會有成像圈,但至少是「能夠」操作的,不像EF-S接環,不支援就是不支援。
▲ EF-S 接環的好處是可以省略掉很多感測器方面的問題,相對成本也低許多。
EF-S接環的另一種好處
雖然EF-S接環有討厭的升級問題,但一些老鏡頭卻因此而有了新舞台。怎說?EF-S規格的特色就是鏡頭後端到感應器平面的距離縮短了,使鏡頭成像圈大小與APC-S片幅相符,這樣一來不但可以降低鏡頭製造成本,還能夠消除多餘的光線,可說是一舉兩得,而為了配合鏡頭尾端變長,支援此規格的機身內部經過特別設計,讓反光鏡在上縮時不會打到變長的鏡尾,而就因為這樣的設計,讓支援EF-S接環的機身,能夠透過轉接環,讓他廠的鏡頭也能夠轉到EOS機身上使用,這點應該是Canon屎尿....不對.....始料未及的,呵呵~!
▲ 看到那一圈橡膠沒?這可是有保護作用的。
▲ 對了!EF-S 18-55 是在台灣做的。
輕巧無比的EF-S18-55mm F3.5-5.6
說這顆鏡頭是玩具鏡真是一點也不為過,第一印象是質感很差,全塑料結構,連鏡尾接頭處都是塑膠材質。第二印象是非常輕,150g的重量,更讓人對它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,所以在幫它買保護鏡時直接指名:「請給我最便宜的」。除了塑膠感和輕不拉嘰的重量之外,顏色方面也很沒質感,在下入手的早期版為近黑色,諾大的變焦環則是以灰色橡膠包覆,而由於此鏡沒有USM超音波對焦馬達,所以鏡頭蓋上也沒有「Ultrasonic」的金字,而手動對焦環的位置也十分微妙,它就位在鏡組前端,實際寬度約只有他喵的3mm........,對焦環上面有凹槽這點算Canon還有良心,總之,這顆鏡頭EF-S18-55mm F3.5-5.6可說集所有兩光於一身,不過這並不表示這是一顆性能奇差的鏡頭。
【基本規格】
鏡組結構 9組11片
濾鏡口徑 58mm
視角 34° - 12°
光圈 F3.5 ~ F32
光圈葉片 8片
鏡身重量 190g
最大徑&長度 φ65.8×66mm
攝影範圍 0.28m~∞
最大攝影倍率 0.28倍
上市日期 2003年7月
日幣定價 ¥30,000-
遮光罩 EW-60C
遮光罩形式 圓形卡榫式
應該擁有一顆數位專用標準變焦鏡
這顆EF-S18-55mm接上EOS 300D之等效後焦長為29~88mm,這個焦段剛好是135相機中的「標準鏡焦段」,配合它輕巧的重量與28cm的最近對焦距離(放大倍率0.28),一般外出旅遊使用上還算便利,而光圈F3.5~F5.6雖然小,不過在下操作時光圈大多是在F8遊走,所以也就不會太在意這點。而「數位專用標準變焦鏡」雖然有規格上的限制,不過說實在,撇開質感不談,這顆EF-S18-55mm在焦段、重量上可說相當實用,基本性能也能夠滿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,而這也是Canon當初對EOS 300D所設定的目標,所以說身邊收著這樣一顆鏡頭,還真的是有給他方便。
讓人放心操作手感
在下手上這顆EF-S18-55mm F3.5-5.6雖然是沒有USM的版本,不過這幾年用下來,到也沒對它的對焦速度感到失望,可能是因為多採用非玻璃材質,加上數位專用本身成像圈較小的關係,鏡組重量特輕所以在對焦時速度不慢,變焦環的操作雖稱不上滑順,但也還不至於會給人不好操作的感覺。
沒有讓人疑神疑鬼的移焦問題
至於對焦準確率這點,在下可真是要好好表揚,只要是對焦點亮度夠對比清晰,此鏡合焦準確率不但高,更不會有移焦的問題,這勉強算是EF-S鏡的另一特色吧!而且更神奇的是此鏡前鏡組移動時,可以感覺到鏡組和鏡筒之間有很大的「虛位」,一般狀態下用手指去摸前鏡組,可以發現鏡組不但有左右虛位,連上下都有.......,上下A~這不是表示鏡片的成像面「可能」會有很大的偏差?當然啦~說不定EF-S18-55mm前鏡組採用類似狙擊槍中常見的「浮動槍管」設計,確保最後按下快門的一瞬間是準確的.............。不過不管怎樣,EF-S18-55mm在合焦時總是能保持準確就是。
唯一比較麻煩的是,過當環境亮度不足或對比降低,這時EF-S18-55mm的迷焦情形會相當嚴重,尤其是當對焦點在邊緣處時最為明顯,而偏偏手動對焦非常難用,因為此鏡不但沒有距離表尺可以參考,無限遠合焦位置還不是在對焦環的極限處,所以要手動無限遠對焦時得要先找參考點自動對焦,然後再切換到手動模式好進行拍攝,還好EF-S18-55mm手動開關不會難切。
▲ 由於是最最最低階的 Kit 鏡,所以在成像品質上也就從沒抱持多大的期待。
▲ EF-S 18-55mm F3.5-5.6 這顆鏡頭屬於數位專用鏡,所以廣角端的 18mm 實際上只有 29mm左右。
平淡無奇的發色與一般解像力
如果希望一顆三千塊的廣角變焦標準鏡會有高解像力與鮮豔的色調,那未免也太不厚道些。要說EF-S18-55mm F3.5-5.6的光學性能,那真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:「平凡無奇」。在解像力方面,這顆鏡頭廣角端的解像力要比望遠端好,這點如果相反過來應該會比較好,畢竟在拍攝望遠端影像時,多會希望能夠紀錄更多細節。
▲ 近拍功能說不上多優秀,不過用來拍拍桌上的食物也還堪用。
顏色方面, EF-S18-55mm顏色平淡,雖然不至於偏冷,但也沒有像是水彩畫般的清透,直接一點說就是淡而無味啦!尤其是當環境亮度降低時,此鏡根本拍不太出啥色調可言,而這也是高級與一般鏡頭之間的差異,好鏡頭在低照度環境下,依舊能夠捕捉出豐富的色調,不過當晴天時,EF-S18-55mm光圈一縮還是能夠拍出不錯的畫面,,也難怪會有「晴天下縮光圈沒有爛鏡頭」這句話。此鏡最佳光圈為F8~F11之間,雖然廣角端再縮一級光圈到F11時整體畫質較為優秀,不過相對的感測器上的灰塵與鏡頭內本身的塵點也會清楚的拍出來,所以在下操作時多以F8~F9左右進行拍攝。
▲ 白色的鏡頭安裝準位點剛好和全幅的紅點有所差異。
就算是輸出大尺寸照片也很漂亮
雖然說此鏡畫質表現普普,不過9組11片的鏡組中,好歹也配有一片非球面鏡片,雖然是樹酯模鑄而成的非球面鏡片(Canon叫做PMo),不過也讓此鏡的畫質有一定水準,而這樣的畫質搭配EOS 300D所拍攝的照片,送去洗成8*10"的照片還是很讚(其實洗一般4*6"相片圖檔實際解析度只要1280x960就夠了,8*12"也只要1600x1400、三百萬畫素的相機就能達到了),而且顏色的細膩度、清晰感就是要比高畫素DC好許多,當然啦~這也是DSLR的優勢。而配合此鏡輕便的特性,讓在下登玉山時唯一攜帶的鏡頭就是EF-S18-55mm。(好啦~我承認除了重量外,主要是因為手上也只有這顆廣角鏡.......)
▲ Canon EF-S 18-55mm F3.5/5.6 在廣角端時鏡頭伸出的長度。
▲ Canon EF-S 18-55mm F3.5/5.6 在望遠端時鏡頭伸出的長度。
變形明顯、逆光鬼影嚴重
在其它性能方面,EF-S18-55mm廣角端呈現出桶狀變形,拍攝水平線強烈的景物時特別明顯,望遠端則稍微好一些。另外,邊角失光情形也相當明顯,光圈全開時不用多說,就算是縮兩級光圈也還是會有,不過在LOMO風格都有人愛的情況下,對一般使用者而言這點應不成啥問題。至於逆光拍攝性能方面,鬼影造成畫面對比、解析度下降,光斑也蠻大的,本來想弄個遮光罩來用用,不過想想還是算了,光線太大時稍微用手遮一下,只要把容易造成鏡內反射的角度擋住,效果不會比遮光罩來的差。
為何一直用到現在?
這顆EF-S18-55mm F3.5-5.6雖然是老舊的初期版,拍攝性能也不出色,但一直以來它總是被在下列為出勤裝備之一,當然也曾經想過要把它給升級,不過在APS-C片幅上要投資廣角端鏡頭時,考慮的因素總是會比較多。如果說入廣角端17mm的鏡頭,換算後也只是27mm而已,沒比EF-S18-55mm寬多少,個人認為廣角端等效焦距至少要有24mm以上才有考慮的空間,所以10mm的數位專用鏡比較有參考性,但偏偏未來升級後又有不能用的遺憾(講的好像一定會上全片幅一樣...)。
▲ 58mm的口徑,買個ND、CPL 的價位都不貴。
▲ 不貴的原因除了口徑之外,其實主要是因為鏡頭本身沒多好,所以用最便宜的 Kenko 就好囉。
所以說Sigma的超廣角變焦鏡12-24mm F4.5-5.6 EX DG ASPHERICAL HSM是比較有可能入手的鏡頭,看這顆鏡頭搭Canon EOS 5D之後,那122度超廣角的透視感配合最近28cm對焦距離,還真能拍出極具張力的畫面,而且換算後等效焦距約為20mm,在APS-C機身上也好用,可惜的是這顆鏡頭所涵蓋的焦段,沒有EF-S18-55mm來的廣,或者應該說,18-55mm換算後29-80mm這焦段,特別能夠滿足一般出遊時拍攝。
所以啦~,EF-S18-55mm體積輕巧、便宜不怕亂操、涵蓋APS-C常用焦段,這些要素加在一起後,要找顆鏡頭取代它而又能滿足未來使用,說實在還真不是那麼容易,而且光是便宜不怕亂操這點,就讓它成為出勤率最高的鏡頭,更何況它操作穩定,從來沒出現Sigma鏡頭的當機情形,可真稱的上是標準變焦鏡中的典範。
▲ 在下的 EF-S18-55mm F3.5-5.6 全配圖,整套都是 Kenko 的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