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

嘉義推薦景點:寺廟剪粘、交趾陶宗教產業發源地~ 嘉義板頭村看交趾陶牛車


上一篇是馬賽克造型椅系列,這一篇則是往右轉沿著舊鐵道往北走,沿著舊鐵道旁是一整排的美麗牛車,有小牛、大牛、水牛、黃牛,各自拉著不同的東西,組成一列牛車,板頭社區三百年前是非常繁華的地區,淹大水後才慢慢轉變為現在的農耕地,既然是農耕地所以牛自然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動物,所以這一排的很華麗的牛車,再次強調牛對早期農耕社區的重要性。

這一整排的牛牛每隻的任務都不同,有拉托車的,有的是跟班的小牛,也有犁田的,而領頭的則是拉嫁妝的牛車,每一頭牛都透過馬賽克拼貼成華麗的外觀,而且牛的表情、姿勢與神情都非常到位,從此可見創作者對牛的觀察細微與過人的功力。

▲ 在車站路口右轉往北就是牛車的所在,這一整排的牛牛相傳是2011年才有這麼多隻的,最早的時候只有一隻而已呢!


▲ 不想走路的鄉親可以花點小錢坐這種山寨小火車,司機還會沿路解說、放人下去拍照。

▲ 每隻牛的模樣都不一樣,光是牛隻體態的設計雕塑應該就花了不少時間與精神。

▲ 這隻拖著犁具的牛,藍白紅的配色相當搶眼,不少鄉親直接騎上去拍合照,恩~ 如果每個來訪的鄉親都這樣騎上去的話,這牛群應該撐不了一年吧!建議大家看看就好,少用手或是屁股去蹂躪這些交趾陶牛吧!

▲ 拉車的是黃牛,傳說黃牛比較好吃,自從台灣引進水牛之後,大多數的黃牛都是養來吃的,不過自從開放牛肉進口之後,在台灣也沒人要養黃牛了!

▲ 黃牛雖然長的比較高,不過黃牛一般來說比水牛沒力很多,不過黃牛比較乾淨,不像水牛整天喜歡泡在泥巴堆裡。


▲ 還沒長角的小牛,小牛就沒有工作了,只是跟著前面的大牛一起走。

▲ 小牛因為比較矮,所以有不少小鬼爬上去騎,說也奇怪,人似乎有【騎上去強迫症】,只要看到差不多可以騎的都會一股腦的想要騎上去,這可能跟小時候那種投幣電動搖搖車有所關連,造成大人小孩都有強烈的騎上去慾望。


▲ 藍白色花紋的小牛,這頭小牛的花紋相當華麗,眼睛也睜的老大,蠻可愛的說。

▲ 看起來頗沉重的牛車,想想過去以獸力為主的農村產業中,牛隻所扮演的角色真的很吃重,牛可以拉重物,拉不動的時候還可以送進屠宰場,資源使用度相當高啊!難怪許多鄉親不吃牛肉,其實目前市售牛肉都是進口肉牛,要吃到幫忙農作的牛是不大可能的事,所以如果是懷著感恩的心不吃牛肉,其實還真的沒啥必要。而且人本來就是以肉食性為主的動物,雙眼在正面、有犬齒,這完全就是肉食動物的特徵,吃肉是很正常的,就像獅子、老虎吃肉一樣正常,沒必要逆天而行,不是嗎?

▲ 這頭水牛的表情很擬真吧!水牛大多時候都是一臉無所謂的表情,水牛原產地是非洲和印度,力氣比黃牛大,也耐熱耐病耐吃苦,台灣的水牛大多是開拓時期從大陸進口的。

▲ 廣角拍看起來比較有張力,不過在下一直看沒有這頭水牛身上的紋路?那是栗子嗎?


▲ 黃牛因為有駝峰,所以常用來拉車,注意看這頭黃牛還是有穿襪子的。

▲ 雖然說在下不迷信,但還是建議有騎摩托車的鄉親不要和這隻牛合照卡好,萬一有什麼事情怪罪到他身上那就不好了。


▲ 有個喜字的粉紅牛應該是拉嫁妝專用的吧!


▲ 這裡還有一頭低頭吃草的春字輩大牛。

▲ 這頭春字牛是牛群中馬賽克效果最突出的一頭,牛嘴的部分似乎被摸到有點脫色,看來大家都希望大富貴啊!


▲ 牛群沿著鐵道前進,未來不知道會不會增加更多的牛或其他東東進來隊伍中。

 ▲ 帶一張只有綠色的舊鐵道照片,最近相機和手機很流行特殊濾鏡功能,這些功能在PC上不但簡單無比,還可以控制的更細膩,但現在方便簡單似乎才是主流,以前大家追求極致的功能,未來大家只要更簡單、更方便,原因很簡單,因為這樣的市場最大,也更不挑嘴啊!

▲ 最後就用這張當作板頭村牛牛的結尾,注意看!板子上寫的都是用【摸】的,而不是用【騎】的,所以來這裡能摸就摸吧!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