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

走入三百年的歷史~台南赤嵌樓看烏龜


在明朝以前,中國的歷史上一直不存在台灣這兩個字,一直到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始,歐洲國家四處尋找新世界,其中葡萄牙為了與中國進行貿易,所以佔領了澳門,動作比較慢的荷蘭原本打算退而求其次佔領澎湖,但是因為澎湖控制了台灣海峽,具有高度戰略價值,所以明朝打算打下澎湖,荷蘭人自知不敵只好轉而占領台灣。同時也開啟了台灣的殖民地歷史 (荷蘭人佔領34年),西班牙佔領淡水地區(佔領17年),荷蘭人佔領台南,並且於1624年在台南,先是在安平修了城堡:「熱蘭遮城」,接著又向平埔族取得土地建了普羅文西城,也就是後來的赤嵌樓。

後來的故事相信大多數鄉親都還有印象,明朝被吳三桂搞掉之後,鄭成功逃到台灣時順便把荷蘭人給打跑了,當年 (西元1661年) 鄭成功率軍攻打台灣,便以赤嵌樓為優先佔領目標,其後並設置承天府且居住在裡面,處理軍務。直到熱蘭遮城 (今安平古堡)被攻下後,方才移居到安平,往後的兩百年,赤嵌樓都被當做軍火庫使用。

日據時期,赤嵌樓被改為陸軍衛戍醫院,一直到民國71年赤嵌樓被列為國家 1 級古蹟後,才進行大規模的整修,變成現在的模樣。


▲ 台南地區的一級古蹟還真多哩!在台灣住這麼久這可是第一次有記憶的來到赤嵌樓。


▲ 千萬別小看這對石獅!赤嵌樓大門兩側以青斗石刻成的石獅,為清康熙年間的古物,整體呈現出雄渾樸實的風格,是台灣石雕的早期代表。


▲ 在下認為那個議和的人像可以拿掉了,這種讓自己爽的東西就免了吧!早期台灣地區熱疾病橫行,外國人來台灣有 30% 的人會病死,別說老外水土不服,當年漢人跑路來台灣時也病死不少,當年荷蘭與鄭成功一戰士兵才兩千多人,鄭成功可是有兩萬五千大軍,加上當時鄭成功部隊非常嚴格 (怯戰、畏戰、貪污、背叛一律殺無赦,且株連全家 ),所以打贏荷蘭東印度公司真的是剛好而已。


▲ 赤嵌樓石碑由來

赤嵌樓印象中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那一整列的石碑,這一列石碑到底有啥意義?其實從頂上的龍紋不難猜出應該和皇帝有關,這裡順便把石碑的由來貼出來。
 

清乾隆51年(1786),天地會成員在台灣起義。北路由林爽文領軍,南路由莊大田負責。全島聞風響應,清兵潰敗。這就是著名的「林爽文事件」。由於叛軍聲勢浩大,清廷倍受威脅。於是在隔年9月,命令當時陝甘總督福康安率軍渡海平亂。
 

福康安登陸後,短短3個月內便將亂事平定。乾隆皇帝接獲捷報後,十分高興,親自動筆寫了5篇詩文來紀念此事。同時下旨將這些詩文以滿、漢文鐫刻製碑,豎立在台南、嘉義兩地敕建的福康安生祠內。這就是「御龜碑」的由來。
 

由於當時台灣的石材過於鬆脆,不堪大用。官方為此大費周章,先在盛產花崗石的金門開鑿上好巨石,將龜座與碑石分別雕製後,再運到台灣來組合。當時載著龜碑的船隻,浩浩蕩蕩直駛到今天保安路西邊的港道卸載。誰知碑石過於沉重,一不小心,其中一具龜座竟掉落海底。主事官員惟恐獲罪,便隱瞞此事,急忙用台灣土產砂岩補刻1座。目前這座「真碑假龜」的御碑存放在嘉義市中山公園內。
 
此外的9座完整御碑,最先是被立在今南門路附近的福康安生祠裡。日治後,生祠傾圮。1935年,為了舉辦台灣博覽會,被移到大南門的外廓內。光復後,於民國49年再被移到今日的位置存放,成為赤嵌庭園最醒目的景觀之一。有趣的是,掉落海底的龜座,沉沒百年後,因台江淤淺,竟然重見天日,在1911年時,被漁民撈獲,並被尊為「白靈聖母」,目前供奉在保安路的保安宮內。 


▲ 烏龜和龍自古都是皇帝的象徵,這些石碑不難看出一定和皇帝有關連。


▲ 不過上面寫的是滿文,完全是看給他沒有,在下好奇的是這石碑放在這會不會慢慢的風化而模糊不清?是不是應該有其他的保護?


▲ 通往赤嵌樓的側邊設計了一處小型中式庭園造景。


▲ 池塘裡有不少錦鯉,現場有很多水準低落的大陸觀光團,居然「咳~」一聲就把痰吐進池塘裡....真是苦了這些錦鯉。


▲ 這張刻意壓光,想拍出水面亮晶晶的感覺。


▲ 這就是一級古蹟~赤嵌樓,紅通通的顏色難怪名字裡面會有「赤」。


▲ 紅藍配色看起來超搶眼的說,不過前面的藍漆有點脫落了說。


▲ 因為這裡不是廟,所以在裝飾上就顯得比較樸素。


▲ 帶一張大景!超廣角的爽度就在這。


▲ 這天赤嵌樓現場人山人海,一大堆的大陸團進來參觀,路上有聽到一些台灣導遊的講解,基本上內容還蠻無趣的,一點都不生動。


▲ 從二樓看出去的景色,這張照片曝光值很不好抓啊!因為對比很高,要取得平衡點還是得多拍或包暴。


▲ 還蠻喜歡這張的構圖,主題是屋頂處的螭吻,真的有保護整個建築物的感覺,可惜的屋頂的鯉魚噴水有全部帶進來。


▲ 雙層屋頂,這張主題就沒有上一張明確,因為下方屋頂的線條把視覺焦點指向中央的房間,所以感覺差了一些。


▲ 這張是抓三角形構圖,利用椰子樹的方向順便把鯉魚噴水帶一下,討厭的是前面的垃圾箱實在很礙眼。


▲ 海神廟裡面散置著各種文物,還有模型,不過因為大陸客越來越多,所以這裡沒有久留就趕緊閃人。


▲ 蓬壺書院位在赤嵌樓的西北側,光緒12年(1886)台灣知縣沈受謙為提倡文教,在赤嵌樓北側購地,並利用已毀的普羅民遮城堡殘基,興建書院,幾經滄桑後,如今整座書院僅剩門廳供人憑弔。


▲ 小碑林位於文昌閣及海神廟樓基的牆身上,大大小小總計有 20餘塊碑石,石刻內容包括營造圖、禁令、造橋、修廟、旌表等,非常豐富。其中「重修城隍廟圖」碑雕刻精美,保存也還算完整,此碑與旁邊的「軍工廠圖」碑都屬於營造圖碑,這種集立面、平面與透視圖於一身的傳統營建設計圖,是研究傳統建築的最佳參考,現在已極為罕見了。


文昌閣之外,緊臨台基的是一片凹陷的坑洞。四壁磚石斑駁,遠望彷彿一片廢墟,其實卻是荷蘭普羅民遮城東北稜堡的殘餘基址。與城堡大門一樣,都是彌足珍貴的荷據時期遺跡。


▲ 荷蘭普羅民遮城東北稜堡的殘餘基址。





▲ 赤嵌樓最值得一看的,應該是那些石碑了,50元的門票雖然不便宜,但裡面的廁所倒是維持的相當良好,在如此多大陸團的蹂躪下,還能有這樣的清潔度算是很不錯,但是池塘就很慘了,大陸客啥都往裡面丟,唉~。
 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