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望遠焦段
入手這顆鏡頭之前,在下手上的鏡頭分別為EF50mm F1.8 II、EF-S18-55mm F3.5-F5.6以及EF100mm F2.8 MACRO USM共三顆,搭配Tamrac Velocity 7 - Photo Sling Pack(Model 5747)包包可說是相當完美,雖然所有鏡頭塞進去會有點擠(而且沒辦法帶遮光罩),但能夠用單肩背包全鏡出動,總是件快樂的事,而這樣的組合從廣角28mmm變焦開始,還包含了大光圈定焦以及等比微距「兼」160mm大光圈中望遠鏡。
看上去似乎是那樣的美好,事實上也是如此,各種場景這些鏡頭幾乎都能夠涵蓋,但自從帶著這樣的組合去台北植物園拍荷花後,內心遭受極大的打擊,因為換算後160mm只能打到岸邊三公尺左右的荷花,在射程不夠的情況下只能回家用電腦裁切,而也從此種下對望遠焦段的渴望。
白色鏡頭
自從對望遠鏡頭產生興趣後,便開始研究Canon的望遠鏡頭,而每次看運動賽事時,總會發現攝影席上架著許多大小像是砲管的鏡頭,其中又以白色鏡頭最為顯眼,雖說Konica Minolta以及PANTAX也都有推出白色/銀色的望遠鏡頭,不過望遠鏡頭中還是以白色紅圈的Canon為多數。

↑ 白色鏡身以及帶有紅色圈圈的外環,Canon 高級長鏡頭都是以白色為主,也成為招牌之一。
Canon鏡頭長的做的比短的好,這點大家應該都知道,其中最關鍵的除了UD、螢石以及非球面鏡片技術以及可全程手動對焦的USM之外,最重要的就是IS防手振功能了,而1999年Canon一口氣推出328、428、500 F4、600 F4這四支搭載IS防手振功能的大砲後,可說完全主宰了望遠鏡頭市場,畢竟在這樣的焦段下,能夠降個兩三級快門,對於拍攝成功率有相當大的幫助。
而既然入了Canon系統,不弄管望遠鏡頭來打打不只是對不起自己,更是不尊重當初的決定,畢竟「買Canon不買白鏡等於白買」這句話流傳已久,所以當產生想入望遠鏡頭時,第一想到的當然是Canon白色紅圈鏡頭中的變焦小老弟~小小白 or 小白。其中擁有螢石鏡片的小小白,不論是拍攝性能、重量、價格以及在同好之間的口碑,可說是上上之選,於是小小白立刻成為在下的首要目標!
與適馬的邂逅
決定好目標之後,接下來就等著核准了,回頭看看小小白,雖然光圈只開到F4,對快門速度影響不小,但人在弦上滿腦子敗家慾望產生時哪管的了這麼多,核准一通過馬上直衝博愛路,到了店面一問,發現由於Canon DSLR賣的太好,連帶小小白以及EF17-40mm F4L USM的價錢也因此被炒高,要弄公司貨的小小白回家加上保護鏡,沒有個25、26K還真搞不定,而就在這時候,適馬出現了!
Sigma APO 70-200mm F2.8 EX DG MACRO HSM
在打算敗入小小白時,在下多少也做過功課,稍微瞭解一下望遠焦段中有哪些鏡頭可以選擇,原本對EF200mm F2.8L USM II這顆定焦很有興趣,因為本身需求只是在望遠端而已,而且定焦畫質更穩定,加上黑色鏡頭比較不搶眼,在人群之中想要偷拍時,被發現的機率也會稍微低一些,但在眾多敗友的勸說下最後還是決定以變焦鏡為目標,畢竟變焦在操作上總是比較便利些。
而除了小小白之外也打聽過吸個馬...適馬,適馬這顆規格同小白的70-200mm望遠變焦鏡,在國內外都有不錯的口碑,其中價錢自然是一大誘因,畢竟和小小白同樣的價錢,卻能擁有小白的F2.8大光圈,而且此鏡打著APO、低色散鏡片、超音波馬達與比小白近50cm的最近對焦距離(後來版本才有MACRO),實在很難讓人不感到好奇。
不是小小白,而是小灰
就因為好奇心的驅使,加上店員大方的拿出Sigma APO 70-200mm F2.8 EX DG MACRO HSM讓在下做測試,當下規格與價錢終於戰勝白鏡的魅力,原本要入小小白的心動搖了!這時候心理浮現的不再是「玩Canon就要玩白鏡」這句話,而是「別陷入對器材的迷失」.......。
回想起來人還真是容易被煽動的動物,當時在下手上沒有一顆鏡頭是掛紅圈,這句話出現後,花同樣的錢可以買到規格更好的副廠鏡的聲音掩蓋過一切,「上紅圈就要貴個幾萬塊」、「Sigma雜誌評價比小白高」、「副廠鏡少有聽過移焦問題」、「拍照關鍵在於鏡頭後面的那顆頭」.........這些原本埋藏在深處的話一下子湧上心頭,而實鏡試拍的結果還算滿意,Sigma 70-200mm F2.8 安靜快速的對焦與未來可上加倍鏡的能力終於戰勝一切,結果最後帶回家的是小灰,而不是小小白。
24hrs後的決定
回家之後已經是天黑,自然沒辦法做啥進一步的測試,而隔天特別起了個大早,來到陽台啪啦啪啦的試拍,各檔光圈、焦段面對各種拍攝物拍了一堆照片,好帶到公司仔細研究,不研究還好,一研究後發現Sigma 70-200mm光圈全開時畫面非常的軟.......,而且色像差相當明顯,顏色雖暖但有點偏黃,而且逆光拍攝效果奇差,光斑造成對比嚴重降低。
這些雖然情況雖然原本就有些瞭解,但多少開始感到後悔,雖知道光圈縮到F4時畫質絕對不輸給小小白,但是看到逆光的表現後,心情頓時冷到極點,那感覺就像原本要買哈根大使,最後卻買了大桶包裝的杜老爺,看起來都是冰淇淋但吃到嘴裡滋味卻是大不相同,所以說「哈根大使就是哈根大使,不是因為它賣的貴所以叫哈根大使」!
唉~人生就是這樣,不經親身體會怎能夠大徹大悟?

↑ 77mm 小炮加上白色外衣,視覺效果看起來就是很有份量。
小白入手
當晚回到家裡,向「The One~那個人」報告對這顆副廠鏡感到失望,而「那個人」知道在下買了副廠鏡之後只丟出一句:「去換原廠的回來」。真是一語點醒孟中仁.....不對是夢中人,於是迅速收拾好Sigma APO 70-200mm F2.8 EX DG MACRO HSM (真長...),火速前往店家,補足差價把小白給換了回來!別懷疑~原本設定要入小小白,結果經過這麼一折騰卻變成了大一號的小白(因為不給退錢只好買更貴的),人生果然像盒巧克力~吃到後面越甜!
入了一顆比機身還貴許多的白色鏡頭,而且還是在有點意外的狀況下入手,在下內心的興奮程度實在是無法述之以文,那感覺就像是你明明跟早餐店啊移點小溫奶,結果拿到的卻是大溫奶一樣.......一樣的詭異?

↑ 意外入手的小白,看到那 f/2.8以及紅色的L,真會讓人打從骨子裡高興起來。

↑ 70-200mm,小白雖然已經推出有好一段時間,但是此鏡不論是顏色、解像力、變形控制都是一流!
So Be It!
既然入了那就順其自然吧!這顆號稱小白的Canon EF70-200mm F2.8L USM,是Canon在1995年3月時所推出的產品,距當年入手時已經有九個年頭,雖然2001年時推出了IS版本,不過就算是到現在它還是Canon L鏡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之一,推出時主要是用來取代1989年發表的老鏡EF80-200mm F2.8L,這之間可不只是差個USM以及廣角端變廣而已,小白當年可是全新設計的產品哩!而喜孜孜的回到家裡後,馬上將小白從包裝盒拿出來給「那個人」瞧瞧,結果居然只換來冷冷的一句:「怎麼?它沒有很白啊!」

↑ 這就是 Canon 當家花旦~小白 EF70-200mm f/2.8L USM,它真的不是很白。
沒有很白
的確!小白實在沒有很白,不是純白、珍珠白也不是象牙白,而是有點偏米色的白,就像是一般型電腦機殼的那種「白」(用英誌7233D的同好可以稍微看一下),不過白不白並不是重點,它終究還是小白啊!難道說會有Remark的小白不成?EF70-200mm F2.8L USM的鏡片組合為15組18片,採用了四片低色散UD鏡片,內對焦設計讓小白在對焦時全長並不會改變,變焦部分為旋轉式同樣也不會改變鏡身長度,個人是比較喜歡旋轉式的調焦方式,徒手操作時穩定度較高,直推變焦雖然操作速度較快,但長度一伸一伸的用起來感覺不大好,少了點紮實感。
紮實的質感
小白的USM功能讓拍攝時可全程手動調焦,這點對於捕捉畫面有相當大的幫助。至於各項功能配置部分,對焦環位於鏡身前端,變焦環則靠近機身,對焦環與變焦環都有大型防滑橡膠,操作時組尼適中、滑順又準確,而AF/MF與距離選擇開關位置十分就手,左右手都能順利操作,另外開關尺寸剛好,切換時動作更是清晰明確。隨鏡附有不用工具即可卸下的腳架環,以及內有植毛處理的蓮花型遮光罩,要知道這兩樣東西原廠價可是很貴的,遮光罩更只有購買L鏡時才會附上,另外還有尼龍布材質的鏡套,嘖嘖~這套子也不算是白色的,同樣帶點米色。

↑ 如果單單去買這個小白遮光罩 ET-83II 可能要兩千塊哩!

↑ 看一下 ET-83II 內側用來抑制光線反射的植毛,基本上這個遮光罩大多用來保護鏡身防刮用。

↑ 小白出勤時,這遮光罩完全是當鏡身保護鏡來使用。
小白整體外觀上除了米白色鏡身與兩個大面積黑色橡膠環之外,最醒目的自然是前端那圈紅色環,紅環前還有一小段銀漆噴字,上面型號部分是用黑色,但「L」以及「ULTRASONIC」則是用紅色,恰恰標示出此鏡Luxury的身價 。

↑ Canon EF70-200mm f/2.8L USM 鏡身前端的金屬銀以及大大的紅色「L」,除了用來誇耀性能之外,同時也是高價的象徵。

↑ Canon 高級鏡頭都是在日本生產,據說台灣也將加開生產線製造鏡頭,不過高級鏡頭還是以日本產為主。
Canon的「L」就像是蔡司的「T*」一樣,只不過蔡司用來表示鍍膜,而Canon則用來表示高級(很貴的同義字......),或用來告訴大家此鏡內「可能」用上了哪些技術,像望遠鏡頭有「L」那就表示一定用上了UD、螢石之類的低色散鏡片,廣角有「L」表示除了UD可能還用上了非球面鏡片(Aspherical Lens),至於有些EF-S鏡同樣採用UD、非球面鏡片,卻沒有標上紅圈的原因,可能是Canon覺得EF-S鏡片比較小(成像圈小了快1cm),較標準135相機鏡頭少了30%以上,製作難度較低所以沒達到可以套紅圈的水準吧!不管怎樣,小白是在下入手的第一顆紅圈鏡頭(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顆),就外觀所呈現的質感來看,的確是有高級品的感覺。
【基本規格】
鏡組結構 15群18片
濾鏡口徑 77mm
視角 34° - 12°
光圈 F2.8 ~ F32
光圈葉片 8片
鏡身重量 1310g(加上腳架環1430g)
最大徑&長度 φ84.6×193.6mm
攝影範圍 1.5m~∞
最大攝影倍率 0.16倍
上市日期 1995年3月
日幣定價 ¥204,000-
遮光罩 ET-83 II
遮光罩形式 蓮花型卡榫式
操作手感
入手小白之後,卻發現沒辦法將它帶出門,因為原本的單肩包太小了,為此還跑了一趟博愛路,弄了咖Lowepro Micro Trekker 200回家,才能將小白給順利帶出門。不過話說回來,帶小白出遊還真是件累人的事,定點拍攝時也就算了,如果要走來走去那就有點麻煩,畢竟讓一陀超過兩公斤的器材掛在胸前晃動,實在是有點累人。

↑ 在下給小白配的是 Marumi DHG 保護鏡,內側的漆看起來不太會反光,用起來感覺也還不錯。

↑ 由於小白屬於小炮級鏡頭,所以要上腳架時,需使用腳架環才行。

↑ 腳架環也是日本製的呦~!
小白+EOS 350D + 手把的組合,操作時還算穩定,不過畢竟這是一管長焦鏡頭,拍攝時對穩定度的需求極高,有時候連走的太喘都會沒辦法好好拍攝,而且這樣的重量在沒有任何依靠的狀態下,得要相當不錯的手臂才能拍的快樂、拍的清楚。
也難怪白色IS鏡頭會如此受到攝影記者的青睞。一般操作時,在下習慣用左手手掌拖住腳架環來使用,雖然腳架環很好拆,也可以轉到另一邊去,但在下摸索過一陣子後,覺得搭配腳架環使用穩定度不錯,所以也就一直保持出廠時候的樣子用到現在。一般來說,在有依靠物狀態下200mm端安全快門速度約在1/250sec,如果單純用手扶拍攝,那200mm端安全快門速度得要提高到1/500sec才會比較保險。

↑ 由於對焦行程長,所以有兩段距離可以選擇,除了可以提高對焦速度,還可以避開近距離的障礙物,當你隔著鐵絲網拍東西時,就會發現這項功能的好用之處。
搶眼的外表
白色鏡頭總是特別搶眼,尤其是到一些人多的地方拍攝時尤是如此。雖然小白算是長焦鏡頭,可以將遠方景物拉拉拉~拉過來,但每次在街上掏出來時,總會引來路人的目光,這點在經過許多時間的歷練後,在下總算是有點給他習慣,而且白色鏡頭有另外一項好處~當頂著大太陽拍攝時,白色外表較不吸熱的特性,可以讓人更放心的拍攝,畢竟黑色鏡頭在夏日的太陽照射下,溫度的上升多少會讓人擔心裡面鏡片與鍍膜,或許有人會覺得誇張,但在下曾經拿著黑色的EF100mm F2.8 MACRO USM在太陽底下長時間追逐小蟲,當時鏡頭與機身被太陽直曬的部位溫度實在高的嚇人,也因此覺得相機不一定黑的會比較好,不過黑色機身在人群中總是比較不搶眼,真是兩難啊!

↑ 其實白色的鏡身在大太陽底下操作時,會比黑色要舒服很多,因為黑色實在是太會吸熱。
飛快寂靜的合焦速度
第一次將小白裝上機身按下快門後的第一個感受,那真只有「很快」這兩個字可以形容,小白的對焦速度在當年可是經常被拿出來大做文章的題材,而且小白不但對焦速度快,過程中更是一點聲音也沒有,那種瞬間合焦的快感,確實讓人感受到白色鏡頭的魅力,相較於適馬APO 70-200mm F2.8 EX DG HSM,那真是有明顯的級數差距,HSM動作時可以從觀景窗中看見景物「緩緩地」由模糊轉為清晰,小白的USM則是「一瞬間」,緩緩與一瞬間的差別,相信大家應該可以體會。

↑ 透過超音波馬達的驅動,讓鏡片重量不輕的小白,能夠在「瞬間」合焦!
雖然在下前後期機身都只是Canon的入門款,對焦系統比較簡單,不過搭配小白拍攝速度反應上已經相當棒,而EOS 350D Digital有正式支援AI Servo功能,以3FPS的連拍速度配合小白的合焦速度,用來做追焦拍攝已經十分足夠,不過要拍出主體清晰背景動感的照片,有IS功能的鏡頭還是佔有比較大的優勢。

↑ 裝上遮光罩之後,讓小白看起來更大一門。

↑ 距離表尺也是C牌高階一點的鏡頭才會有的。

↑ 70-200 的焦段,雖說在下原本想入 200mm 定焦,但能變焦總還是比較方便些。

↑ 這可是在下唯一有紅色圈圈的鏡頭,當然對其性能也真的是有給他滿意。

↑ 接環處內側有避光處理。
既然身為Canon當家變焦白鏡代表之一,小白在畫質上的表現自然不用多說,就算是光圈全開畫面依舊清晰亮麗,色彩方面也不會因大光圈關係而造成彩度降低,各檔光圈的發色都能保持鮮明色調,而小白亮麗中帶著清晰的顏色,可說是在下最滿意的地方。

↑ 小白望遠端畫質明顯要比廣角端好許多。

↑ 這是 Canon EF70-200mm f/2.8L USM於70mm端所拍攝的畫面,縮到F8整體畫質當然是好的沒話說。

↑ 這大蓋是 Canon EF70-200mm f/2.8L USM於100mm 左右所拍攝的效果。

↑ 這是 140mm 所拍攝的畫面。

↑ 小白 200mm 端拍攝結果,天氣好加上光線充足對比高,讓畫面看起來更有質感。
小白最佳光圈在F4~F5.6,畫面變形程度非常低,只有一點點的桶狀,就拍攝結果來看幾乎是感覺不到。逆光拍攝性能方面,小白抗耀性只能算是中等水準,逆光時暗處細節較低,光斑也頗大的,遇到強逆光時可能要稍微注意一下角度,雖然逆光拍攝性能中等,但相較於適馬70-200mm,小白的表現在這點的還是比較好些,尤其是在光圈全開的狀態下。
至於焦外成像方面,這點是小白之所以成為人像鏡的原因之一,焦平面前的景物能夠化的非常大,焦後則能夠化的非常柔,也沒有小小白的二線性問題,而透過望遠 端較大的模糊圓效果,使我們能輕易讓主題跳脫出環境,在畫面上被突顯出來,而這也是大光圈長焦鏡頭的特色。可惜的是光圈葉片不夠圓,使得光點景物的散景不 夠美,另外小白在數位機身上(EOS 350D Digital),大光圈時紫邊的情形相當明顯,縮一級(F4)之後才會消失,這點要算是比較令人頓足的地方。

↑ 少數幾張用 300D 所留下來的照片。攝於陽明山二子坪。

↑ 河裡的黑狗兄,請注意尾巴搖動時所甩出的水滴,也都被小白清楚的捕捉下來。

↑ 換上新綠的楓葉,背景是被所陽光照射的櫻花。
關鍵在於快門速度
其實使用小白一段時間下來,深深覺得重量與快門速度一直是個問題,這樣的重量背久了會累(加上整組器材而言),而偏偏長焦鏡頭的使用率會因為快門速度而受到限制,使得有時候背出去練身體的意義大過拍照,就算是有F2.8的大光圈,但基本上還是接近晴天鏡或腳架鏡.......。
簡單的說,背小白出門當環境照度降低時,用上的機會就會大減,除非連更重的腳架一起背出去,那就真的是鍛鍊身體了。而如果是為了淺景深,那中長焦的的大光圈鏡頭會便利些,畢竟重量不會比小白重,所以說小白幾乎成了晴天鏡或重裝出擊用(腳架也出動)。

↑ Canon EF70-200mm f/2.8L USM 光圈全開時,不論顏色還是解像力都讓人滿意。

↑ Canon EF70-200mm f/2.8L USM 光圈全開望遠端拍攝,雖然色溫很差但顏色與通透度依舊很棒。
操作便利性
除了環境照度會影響小白的出動機會之外,體積也是另外一項問題。小白的體積不算小,如果是一般戶外健行旅遊,把小白掛在胸前行走的機率不高,因為這樣的焦段與重量體積行走起來並不方便,很容易產生碰撞,在下曾經想過用槍套,不過這樣大的槍套不帶小白出門時,用起來也很不方便吧?
環境照度、重量體積與焦段應用上,使得小白很難保持高出勤率,這點要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,以在下個人用上的機會來看,幾乎都是設定好拍攝特定主題時才會將小白帶出門,一般旅遊時實在揹到有點懶,常常背出去又背回來,會拿出來拍多半是因為辛苦背了出來,不按個幾張對不起自己。

↑ 去動物園帶小白出門當然可以拍的開心,問題是背一天走下來,那真的是很累人的一件事。
所以啦~Canon在2006年中發表的小小白IS還真有吸引力,小小白不論是畫質與顏色一直以來就廣為大家所推崇,上了IS雖然價格貴上許多,但小小白的體積重量,配合IS之後那真只能用如虎添翼來形容,因為就算是小白有F2.8的優勢,但200端的安全快門還是在1/200sec附近,反觀小小白IS,重量輕搭配IS,200端安全快門可以一口氣降到1/30sec(甚至更低),可說完全打開了小小白的運用性。

↑ Canon EF70-200mm f/2.8L USM 所拍攝的大象特寫,真的是毛毛清楚吧!
雖然許多用家認為小白的價值在於F2.8的散景,畢竟小小白散景的二線性相當明顯,但以運用性來說,在下認為小小白IS操作彈性會高出小白許多,除了在重量上具有優勢之外,中長焦鏡頭配上IS功能,讓小小白不再只是晴天腳架鏡,光憑這兩點就讓小小白IS的售價直逼小白,難道說小白只有F2.8這點比較強?事實上也是如此,小白因為有F2.8所以上了Extender EF1.4x / 2x之後還能夠自動對焦,因為有F2.8所以散景比較美.......。

↑ 這張 Canon EF70-200 f/2.8L USM 景深在後時的效果。

↑ 這張則是當景深在前時的效果,如果說前景再進一點,那效果更該會更好。
Image Stabilizer
防手振好用這點絕對是無庸置疑的,在小小白IS尚未出現時,身價超過50K的小白IS是許多人高攀不起的鏡皇,所以往下只有選擇小白,但是當小小白IS出現之後,小白的地位馬上受到考驗,以在下為例,小白雖然擁有高畫質與變焦大光圈,但受限於重量與快門速度使得出勤率不高,但小小白IS卻同時解決了這兩項難題,當在下得知小小白IS上市的消息時可說是百感交集,因為如果現在要我在小白與小小白IS之間做選擇,小小白IS絕對會是第一指名,當然啦~其中多少是因為已經有中長焦大光圈鏡頭的關係,不過重點還是在於當要出國自助旅行、登山健行時,小小白IS的操作性明顯高過小白。
或者,我們可以換個方式來思考,當防潮箱中同時存在小白以及小小白IS,你想那顆鏡頭的出勤率會高些?
結論
總的來說,在小白陪伴的這段期間,對於其顏色、解像力與對焦速度都感到滿意,而小白整體所呈現出的高質感,更讓在下體驗到紅圈L鏡的魅力所在,不過這畢竟是顆上市超過十年的鏡頭,雖然光學性能依舊亮眼,但一路走到現在終究還是略顯老態,其中的關鍵自然在於防手振這個環節,這裡建議大家,如果想要找顆大光圈人像鏡兼變焦望遠,那請上小白IS,加減還可以練練手臂;如果想找高品質的變焦望遠,那目前小小白IS會是絕佳的選擇,至於小白?
如果說未來會有「IS功能附加鏡」之類產品而且價錢不貴的話,那倒是可以考慮考慮。

●敗物品名:Canon EF70-200mm F2.8L USM
●內容描述:公司貨、全新品
●消費價錢:NT$40,000-
●付款方式:現金未稅
●消費時間:2004年10月
●消費地點:博漢相機街
●商家名稱:鴻昌照相器材
●聯絡資訊:台北市博愛路28號 / 02-2331-3202
●附註說明:連同保護鏡一起購買
●整體評價:★★★★☆
●我的評語:紮實的質感與重量,放在包包裡存在感十足。光學性能方面,除搭配數位機身光圈全開時容易出現紫邊之外,其它不論是顏色、解像力、合焦速度實在沒有甚麼好挑剔。而小白另一特色是光圈全開時畫質依舊清晰亮麗散景一流,不會過硬又能掌握細節,對人像膚色的描繪十分出色,絕對是拍攝人像兼練手臂的利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